|
|||||
|
|||||
“云海苍茫不知处,山间铃响马帮来。” 前些时采集广西黎桂、桂山线抗冰改造项目履约素材时,我又见到了久违的马帮,那些健壮的马匹在越城岭山脉崎岖蜿蜒的山路上,驮着沉甸甸的砂石、水泥、塔材,艰难地穿越茂密的热带丛林,以古老而又坚韧的姿态,参与着现代文明的宏伟构建。目睹此景,我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,瞬间回到二十年前在施工一线与马帮并肩作战、共筑电力线路的难忘岁月。 初见马帮是在赣州的吉赣5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工地上,项目工期需要,我带队进驻到赣县湖新大山里的一个偏远小山村,负责铁塔基础浇筑、组立塔抢工。因线路铁塔大多数都在崇山峻岭之间,道路崎岖,运输车辆和机械难以抵达,因此,人力和马帮便成了运送基础原材料和塔材的主力军。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,直至今日在山区电力工程施工中仍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。 施工队请来的马帮,是四川凉山彝族的一群粗犷汉子,他们大多数是同村人,还有来自同一个家族。因世代居住在大山里,土地贫瘠生计艰难,便养马组建驮队,不远千里四处奔波,寻找生计。他们抵达后便派出人员前往各个塔基现场,勘探现场情况、抢修马道,以确保物资能够顺利进山。 每天凌晨四五点赶马人便起床烧饭、喂马,晨曦初露,山间的雾气尚未完全散去时,便已整装出发。无论山路多么崎岖险峻,他们每天都要在四五公里的荆棘丛中往返十余次,身上的衣衫被汗水浸透,又被烈日烘干,日复一日,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。 云南云广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施工时,我在海拔三千多米、方圆超过五十公里的无人区,见到了规模更庞大的马帮。交谈中得知,驮队的负责人名叫哈达(音译),他告诉我,队伍中有从西昌运来的105匹骡马,专门负责为输变电工程运送物资材料。因有二十多基塔基远离村庄,马帮便在小溪旁开阔的地方用帆布搭起临时住所。他们每天早起晚归,风餐露宿,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。在炎热的气候下,他们备受蚊蝇叮咬,甚至在丛林里遭遇毒草、毒蛇和弥漫的瘴气。 然而,他们却从未退缩,始终坚守在岗位上。赶马人李小佑告诉我,走在最前面的骡马被称为头马,它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体形高大、毛发光亮、膘肥体壮的识途好马。带着它走上一趟,后续只要装上物资,它便会带着驮队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。长年累月的相处,骡马与赶马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骡马不仅是得力助手,更像是他们患难与共的知己。 每天午间,马帮队伍会稍作休息。女人们忙着烧水做饭,汉子们则围坐一圈,谈论着家常与梦想。他们的对话中既有对家人的深深思念,也有对这份工作的自豪与坚持。因为他们深知,每一基电力铁塔地矗立,每一相导线的铺设,都是通往更加美好生活的桥梁。 此后,我在多个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一线,见到过驮队和赶马人的身影。他们驮着沉重的物资,踏过河谷,走上陡坡……山路蜿蜒曲折,山坡陡峭险峻,马蹄在坑洼不平的路上“哒哒”作响。砂石、水泥和钢材等物资在马背上一点一点地传递到塔基前。 2005年我在安徽500千伏蔡白线,曾拍摄过一匹因体力不支而颤抖着双腿、半跪在地的骡马,它背负着一百多公斤的重物,在夕阳的余晖下,呈现出一幅不屈不挠的精神朝拜的画面……至今,这个场景一直留存在脑海里,激励我勇往直前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很多地方的马帮已经逐渐消失、退出历史舞台。然而,在很多电力建设施工现场,马帮仍浩浩荡荡地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,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工程物资。清脆悦耳的铃声随风飘荡,每一串马蹄印都承载着赶马人动人的故事,镌刻着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生。他们一路上的风霜雨雪、寒来暑往,见证了电力建设的沧桑巨变。 正是马帮这种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的闯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,才使得赶马人在本没有路的深山密林、高山峡谷中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“道”。凝视那些深深凹陷的蹄印,山间似乎又回荡起那清脆的驼铃声,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些坚毅而执着的身影。他们不仅是电力建设的无名英雄,更是广袤大地上最动人的一道风景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